我与教授谈创训(一)——向镇洋组

发布者:大禹学院发布时间:2018-10-29浏览次数:126

我与教授谈创训()

——向镇洋、张晓天、刘瑶、栾沛霓

大禹学院2017级学生中最近有股风气,大家都在做创训,我们小组也不例外。然而,何为创训?答曰: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研究与创新训练。不得不说,我们与创训有番渊源。

初面教授

创训得有导师,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当与小组成员的研究意向一致。我们小组的成员包括:向镇洋、张晓天、刘瑶、栾沛霓,共四名同学。经过细致的讨论以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铺垫,我们的创训研究方向大致选定为污染淤泥的处理。幸运的是,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一位研究方向与我们兴趣一致,且学问严谨、指导学生毫无保留的导师--朱伟教授,朱教授在疏浚淤泥处理方面建树斐然。欣喜之余,我们通过登录朱教授课题组的网站,找到了朱教授的联系方式。第一印象往往是很重要的,于是我们组四名同学坐在一起商量着如何编辑这一条邀请短信,从开头结尾的用语到如何表现我们的意愿与想法,大家各抒己见,字句斟酌,怀着紧张的心情,我们发出了邀请朱教授担任我们创训导师的短信,本来还忐忑不安于事务繁忙的朱教授能否看到我们的短信,却不想朱教授几乎当即回复了我们表示可以考虑,教授亲切的话语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和安慰,然而紧接着一条短信却让我们从新审视了自己的目的与想法。朱教授在短信中说道:我希望你们能够踏实、投入地开展一些探索与学习,如果有功利性较强的想法,跟着我就不太合适。就是这句话让我们开始思考自己为何要做创训,是为了应付学校的任务吗?是为了混上一些能让我们加分的成果吗?这些绝不能成为我们做创训的理由,创训是为了提升自我,发展自己的探索精神与研究能力,是我们了解科研、参与科研的重要机会,只有沉下心、静下气才能有所收获。在明确了自己的目的后,我们再次与朱教授取得了联系,朱教授也当即安排我们前往实验室进行面谈。

深入交流

小组成员第一次踏进朱教授办公室时,他双眼盯着电脑屏幕,挥手示意我们先坐下。就在我们几个内心一片惶然时,朱教授放下了手中的鼠标,说到我正在帮我的博士生修改论文,这段话改好了就和你们谈。稍后,朱教授轻抿一口咖啡,继续开始说道:听说,你们想在我这做创训,我很高兴,我每年都会带几组创训,那我就先来问问你们,这个创训,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几个组员面面相觑,答不出个所以然。似乎是不忍继续看我们的窘相,朱教授嘴角轻笑,靠在椅子上,拿毛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开口说道:创训,我们给它的定义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研究与创新训练。为什么要以问题为导向呢?创训,是要做研究,做学问,但是单单凭借二年级学生有限的知识和能力,他是无法完成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创训的又一个目的或者说是主要形式,就是让本科生尝试着参与到真正的学术研究中去。大禹学院一直强调,要培养学术精英、特种兵、创新型人才。对于这些人才来说,创新、创造、创意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那么,如何能确保学生的这些能力在进行创训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锻炼呢?首先,是研究的这个东西,对你的胃口,另外,你要真心实意的去做,要去了解、去学习,去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也间接回答了前面的问题,我就是要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重要性。然后,朱教授就以自己为例子,讲述了他自己做学问做了大半辈子,却说自己现在觉得自己的学问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先生的良苦用心。他希望我们脚踏实地、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如果不是对我们报以极大的期望,他又怎么会说出这番话语?

我们与朱教授的第二次谈话在一周后。朱教授“检查”了他布置的作业。原来,在第一次谈话的末尾,他嘱托我们去他的网站尽可能多地翻阅资料,尝试去了解他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所负责或主持的项目。一番问答后,朱教授笑道:“每年来我这做创训的或者到我这叫我签字审核论文的,我总要问他点东西。每次都有人支支吾吾,答不出来,你们这次还不错,能说出点东西。”其实我们答得远谈不上好,听到教授的夸奖时内心却是羞愧胜于欣喜。­接着,朱教授谈到了选择课题的事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idea的重要性。朱教授举了研究生做研究的实例:在研究过程中,往往最重要、耗时最长、也是最慎重的阶段,就是选题。每个人的脑海中总有许许多多的idea和闪光点,关键就在你能不能抓住这些idea,抓到了以后,又能不能把它们变成具体的应用。

第二次谈话结束后,我们明白了要沉下心去学习和研究。于是,针对底泥覆盖,我们开始了大量的前期基础知识的学习,课题的历史发展,尝试了解前沿研究的进展。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地联系了朱教授课题组里的学长,询问与学习,学长也热情地教导我们并邀请我们到办公室,为我们做了一次详细的讲解。在这些基础之上,我们也渐渐有了思考的方向与想法。

确立课题

最后,经过了朱教授和我们的反复讨论,朱教授给了我们一个idea。我们的研究课题在第三次交流时得以确定。我们的课题名称为:利用可溶性黏土网对污染底泥的原位覆盖处理研究。其灵感来源于不久前日本福岛核电站利用原位覆盖技术处理核污染底泥的现实例子与其的缺陷和中国的传统“鞭炮”和渔网。此课题由朱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成员牵头,我们小组负责实验模拟、包覆材料选择等。现在,我们每周都会开一场汇报会,每周会抽出几个下午去实验室里参与课题研究和实验操作。可以说,在朱教授和学长们的带领及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实验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了。

我们小组与创训的结缘大抵如此。在之后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我们也一定会牢记朱教授的教诲,沉下心来学习研究,持之以恒,脚踏实地,争取将我们的创训做得有价值,将我们的大学生活过得缤纷多彩,不负导师,不负自己。在此,谨向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