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大二,创新训练计划给了我们一次近距离接触科学、走近研究的机会,从2018年10月第一次院内立项答辩,到后续校级立项答辩,时光匆匆,已七月有余,回首半年前刚接触创训时的紧张与激动,现在更多的是压力与动力。走近创训的我们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启了不一样的大学体验。
回首初始,接触创训
联系同学组建团队,探讨专业意向与个人兴趣,确定意向创训方向,联系学长寻求建议,邀请专业指导教师……经过近1个月的筹划准备,本小组的创训研究正式启动,刘子轩为组长,黄子杰、陈旭文为组员,邀请水利水电学院肖洋教授为指导教师。我们明白“万事开头难”,接触创训的第一步遇到问题并不可怕,顺利跨越初始难关后,团队的力量将会给小组带来更多支持与活力。
与肖教授的第一次交流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是怀着紧张而忐忑的心情走进教授办公室的,但肖教授和蔼可亲的面容与平易近人的话语顿时消除了我们内心的不安。肖教授为我们能在本科阶段进行创训而感到高兴,他说:“创训的目的是对能力尤其是思考力的锻炼,不能过于功利,也不能急功近利。”教授的话语让我们组对创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鼓舞了我们开展创训研究的斗志。
讨论交流,走进创训
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分工研读论文,定期讨论交流,寻找研究内容,是我们小组走进创训的第一阶段任务。
经过教授的启发和后续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建筑物在城市区域的比例逐渐增大,而有关城市建筑物对降雨径流影响的研究很少,这一现象给了我们灵感,因而我们小组选定了“建筑物特性对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作为研究课题。走进创训的过程不能浮躁,要脚踏实地、积极思考、讨论交流,才能找到创训研究的关键点。
交流互助,融入创训
有了研究课题,就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而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内容还需要我们一个个攻克。我们积极与课题组学长联系,定期前往本部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在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看似简单的研究,由于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不尽相同,在整个降雨径流的实际操作中控制好相关变量,并对其他研究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变得十分困难。
想要尝试自主设计实验,就必须大量阅读文献,查找资料,不同于其他小组的实验设计,我们组的实验方案全部自主思考、自行设计。赤手空拳的研究或许很艰难,但是付出才会有所回报,辛劳所带来的馈赠礼物早已标记好了价格。
文献阅读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1)文章很难读懂读透,我们对于文献没有足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肖教授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相信文献,要敢于质疑,更耐心地以我们阅读过的一篇论文为例,指出其中不准确的叙述,更希望我们在以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要细致严谨,肖教授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懂得了对待科研工作应牢记严谨与踏实。2)阅读文献过程中没有及时总结记录,每读完一篇论文我们都以为弄懂了,复述一遍却说不出研究的大致流程,造成了“读一篇,忘一篇”的窘境,好在有肖教授与学长的指导,我们采用了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阅读文献的方法,先从国内的文献入手,对专业名词、分析方法等进行总结记录,对实验内容和结论进行思考,发现亮点或不足之处,及时交流讨论,并制定每半月一次的交流汇报计划。
此外,我们也参加了学长学姐的文献研讨会,看着学长学姐们热烈讨论与思维碰撞,我们感受到了科研的气氛与热情,更加激励我们自主设计物理模型,通过现实数据比例缩放得到物理模型的参数设置,当然这不会是最终方案,我们将会根据预实验的结果继续调整完善,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有科学意义与现实意义的实验成果。
思考解惑,提高创训
通过文献阅读与讨论交流,我们初步了解了径流样品采集方法:采用人工控制模拟降雨实验进行径流分析,设置径流小区面积、地面粗糙度、坡度、降雨高度等参数。预实验中测试人工模拟降雨装置的降雨雨滴分布范围和均匀度,并校正雨强。降雨供试水采用去离子水,其与天然雨水的pH 值和电导率相近,开始产流的10 min内每隔2 min收集一次,后续每隔5min收集一次,30min后每隔10min收集一次,降雨历时1h,取1L径流水样于采样瓶中4℃保存,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实验操作与分析。
目前在肖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小组的创训稳步前进,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再完全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逐渐开始变成知识的探索者。实验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意外情况时常发生,这些意外或许会暂时阻碍我们的研究,但也会帮助我们找到新的突破方向,这是从学习向学术的转变,虽然注定充满挫折,但我们将会保持严谨求实的态度来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在思考中解惑,在训练中提升!
组长:刘子轩
组员:黄子杰、陈旭文
2019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