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报道我院流域科考队开展中华鲟保护科考活动

发布者:柴志尚发布时间:2020-08-20浏览次数:200


  2020年8月20日,中国江苏网以《河海大学大禹学院流域科考队联合中科院水生态所开展中华鲟保护科考活动》为题,对我院流域科考队开展中华鲟保护科考活动进行了长篇报道。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流域科考队联合中科院水生态所开展中华鲟保护科考活动

2020/08/20 16:46来源: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孙骏通讯员沈诗豪)2020年8月10日至8月15日,河海大学大禹学院长江流域科考队与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态所)志愿者服务队,联合开展“保护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中华鲟志愿者行动”。


据悉,科考队由大禹学院院长施建勇教授、副院长金光球教授、18级辅导员沈诗豪老师带领,采用线下实地考察与线上同步直播的形式。这种创新的模式让近300位河海学子参与了本次科考活动。科考期间,大禹学院流域科考队前往武汉考察水生态所及试验基地、丹江口市丹江口水库、潜江市汉江兴隆鱼道,并重点对中华鲟物种现状、过鱼设施及效果、增殖放流、野外生境状况等中华鲟物种保护相关重点内容进行现场参观学习与实验。

活动期间,水生态所科研人员向科考队员们就中华鲟物种保护等河湖生态保护知识进行普及,通过图片、视频、显微镜镜检及上机体验等多种形式,让科考队员们对水生生物监测、检测以及中华鲟保护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科考队前往丹江口参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鱼类增殖放流站,对人工繁殖与增殖放流、鱼类关键生境修复等保护手段进行调查,进一步加深对鱼类保护及水生态修复的了解。最后,科考队前往武汉市水利部水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试验基地参观三峡特有珍稀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和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实验室,并一睹长江极度濒危物种中华鲟的真容。

水生态所保护生物学研究室副主任廖小林介绍:“近年来受生存环境的影响,进入到长江繁殖的中华鲟亲鱼数量锐减,且2013、2015、2017至2019年均未发现自然繁殖,这表明中华鲟作为一个物种正在失去自我繁衍能力,中华鲟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据悉,水生态所近年来运用渔业声学探测、食卵鱼类解剖、环境DNA等方法开展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调查野生种群数量及分布,尽可能摸清中华鲟自然繁殖所需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关键生境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强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希望通过人工繁殖与放流为其种群恢复助力。

河海大学大禹学院副院长金光球表示,这次的科考队由14名本科生(4名线下、10名线上)组成,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中华鲟增殖放流前需要培育多久?在放归自然之前需要达到什么标准?目前中华鲟种群数量较少是否还能维持遗传多样性?能否通过人工方式形成一个更适合中华鲟繁殖的产卵地?一个个问题都体现出同学们对中华鲟现状的关切以及保护中华鲟迫在眉睫的认知。同时,学生们都意识到自己应为祖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考队员王艺雯对于中华鲟的保护和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一直有着强烈的兴趣,她说:“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之前只在报纸和电视上出现的中华鲟,第一次深刻了解它稀缺的原因和保护的难点,第一次主动思考如何去保护这一类珍稀动物。”科考队员田宇航则认为,“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但目前的数量不足以支撑其自然繁殖,所以我们保护中华鲟的任务任重道远。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流域治理的同时要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记者了解到,河海大学大禹学院是河海大学在举办多年的水利类基地强化班的基础上于2009年7月成立的培养学术拔尖创新人才的荣誉学院。本次流域科考活动,大禹学院以培养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让学生们走近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物种,对中华鲟等鱼类保护的科研方法及过程进行系统学习,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知。同时此类活动也能让学生们对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有新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及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编辑: 孙骏

新闻链接:

https://m.jschina.com.cn/v3/waparticles/1e4c00f43c6444998715fd377861171c/uvOozHm2P7ncSkw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