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禹讲堂开讲啦!赵玉姝:“游于艺,南京昆曲游玩地图”

发布者:史宇君发布时间:2021-10-29浏览次数:10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洇染历史的水墨,泅渡年岁的长河,早在几千年前,孔夫子就强调了“艺”的重要性。而昆曲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中十分独特的一种,早已深深镌刻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丰碑之上。为了培养小禹滴们的审美意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大禹学院于10月27日晚于致用楼417面向全体小禹滴开展本次知禹讲堂活动。此次活动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硕士赵玉姝老师莅临讲授。

讲座伊始,赵老师介绍了昆曲的源起及发展。昆曲最早形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昆山腔是最早出现的昆曲名称。明代中叶,经音乐家魏良辅的改革,昆曲艺术进一步发展。之后,昆山人梁辰鱼创作的传奇《浣纱记》作为第一部用改良后的昆山腔演出的剧本让昆曲风靡大江南北,荣享“四方歌者,皆宗吴门”之美誉。纵观昆曲的发展历程,真可谓“迤逦之声起江南”。作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剧种之一,昆曲还有“百戏之祖”的美誉,传承距今已有六百多年。近代以来,全国各大剧种更是或多或少受到了昆曲的影响,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接着,赵老师介绍了南京四处与昆曲有着密切关联的景点,同时将昆曲三大经典传奇穿插其中,赋景点以人文情怀,予传奇以空间坐标,令人神往。第一站是位于南京市紫金山下的明孝陵。明孝陵乃明太祖朱元璋之墓,而朱元璋酷爱昆山腔。《泾林续记》记载,朱元璋曾召见一位107岁老人,让其以昆山腔歌一曲。老人乃歌曰: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夫妇同罗帐,几人飘散在他洲。歌毕,朱元璋抚掌大笑,十分满意。在昆曲百转千回,声声天籁的唱腔里,即使是孤傲的帝王也不得不褪去杀伐果断的王者之气,回归到最自然,最真实,最动人的离愁悲欢中,这或许便是昆曲最直击人心的魅力。第二站是位于南京秦淮区的夫子庙,昆曲经典传奇《桃花扇》便是源自于此。侯方域与李香君初见时的一见钟情,迎娶时的无奈分离,李香君被逼时的血溅桃花,最后他们重逢时的双双出家,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昆曲的烘托下显得愈发的深远,迷离。一切的一切,不是偶然,不是巧合,而是作者孔尚任的绝妙安排。真不愧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第三站是位于南京大行宫地段的江宁织造博物馆。曹寅曾任江宁织造,酷爱昆曲,排练昆曲三天三夜,不知疲倦,忘我其中。而其孙曹雪芹对昆曲的热爱比之其祖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穷其一生撰写《红楼梦》,用昆曲之音穿针引线,演绎贾府的兴衰荣辱。


最后来到了激动人心的现场表演及互动环节。两位才貌双全的学姐亲自表演了《桃花扇》中的经典片段。妙喉婉转,一唱三叹,唱出了百转情思,千般哀怨。裙裾翩飞,轻盈梦幻,一颦一笑间撩人心弦。之后,几位勇敢的小禹滴们上台现学现卖,在演唱中体会到了昆曲的万千风情。


江南小河流水巷,才子佳人妙文章。经过此次知禹讲堂,每位小禹滴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昆曲的独特魅力,也希望我国昆曲文化事业能破土凌云节节高,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贡献一道绮丽的风景。